辽宁船舶工业:深度调整 健康发展

2014-05-20

 

辽宁省船舶工业在2013年继续深度调整,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两化融合,充分利用政策合力,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据辽宁省经信委车船处副处长汪金华介绍,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造船完工86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1.6%;承接新船订单619.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9.4%;年底手持订单159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8.7%。2014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造船完工149.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4.6%;新接订单30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6%;3月底手持订单1754.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8%。汪金华表示,今年辽宁省船舶工业将把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船舶配套业、开发相关核心技术作为重点工作。

健康发展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13年,受投资因素、船舶更新、国际造船新规范实施等因素的驱动,全球船舶市场有所回暖,新船成交量实现大幅增长。同时,新船订单明显向骨干船企集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升,这在辽宁省得到充分的体现。”据汪金华介绍,2013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承接新船订单占全省总量的65.7%,前5家船舶企业接单量占全省总量的98%。从区域分布看,辽宁省造船企业主要集中在大连、葫芦岛,两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三项指标合计占比均超过98%。

海工装备产业活跃。汪金华表示,辽宁省海工装备产业起步早、起点高,现已形成以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为主要类型的海工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

目前,大船重工、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渤海装备辽河重工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海工生产能力提升较快。2013年,大船重工海工产值同比增长15%以上,手持订单中海工装备合同金额占比达57.6%。渤海装备辽河重工和大连中远船务的海工装备产值也实现了稳定增长。渤船重工完工交付修井/完井船,并与天津德赛海洋船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订2座海洋平台建造合同,全力进军海工市场。

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近年来,辽宁省船舶企业新接订单中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显著提升,传统三大主流船型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2013年,大船重工新接订单中海工产品合同金额占比达70%以上,集装箱船订单占手持订单的38.8%。大连中远船务以修理和改装业务起步,目前已发展成修理改装、造船、海工“三分天下”的发展格局,去年该公司承接了2.8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模块运输船、打捞工程船等“双高”产品订单,填补了辽宁省相关领域空白。渤海装备辽河重工则完全退出三大主流船型市场,集中全部资源发展CP-300和CP-400等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风电安装船、物探震源船、搜救船等海工产品。

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加快。“近年来,辽宁省骨干船企积极应对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新公约,注重新产品研发和产品换代升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汪金华说,2013年,大船重工推出的新产品达19个,其中14000TEU、16000TEU、18000TEU集装箱船是其典型代表,也是该公司前期研发成果的集中体现。据权威机构统计,大船重工建造的超大型油船(VLCC)已经占到全球VLCC船队的10%,目前新开发的第七代节能环保VLCC, 与同类船型相比油耗降低40%以上。渤船重工优化设计的超级节能环保型21万吨散货船、大连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6.1万吨散货船,均获得了批量订单。此外,大连渔轮公司、旅顺滨海修造船厂等中小船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型远洋渔船也受到市场青睐。

问题犹存

船价低,接单能力弱

汪金华表示,虽然辽宁省在新接订单、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2013年辽宁省新接订单虽有大幅度增长,但部分企业的接单量还是远低于同期完工量和同行的接单水平;新船价格仍处于低位,市场存在投机成分,使企业接单风险增大。同时,与船舶工业发达省市相比,辽宁省船舶企业的接单量还有提升空间。

研发配套短板,产业大而不强。辽宁省许多骨干船企已向高端领域迈进,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高端海工装备、核心配套设备的研发设计主要依靠国外,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比重较低。

据了解,在海工产品中,辽宁省仅在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高端海工产品方面的研发能力还十分薄弱。另外,依托大连船用柴油机、螺旋桨、阀门、曲轴、甲板机械、舾装件等传统产品,辽宁省地方船舶配套率维持在3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融资盈利难,经营风险加剧。船舶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大小直接关乎企业的生死和行业的兴衰。目前,完全依靠银行信贷经营发展的船企普遍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同时,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涨、财务成本增加、落实国际造船新公约新规范新标准要求等因素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经营风险加剧。

转型升级乏力,中小船企艰难。船舶行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是发展必由之路,但辽宁一些中小船企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困难,造船设施通用性差、工艺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研发能力薄弱等制约着企业转型发展。同时,由于骨干船企对此类企业的兼并收购意愿不强,这些企业多年没有新接订单,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生存困难。

汪金华表示,为缓解矛盾,提升水平,辽宁省将大力推动配套产业发展,一是鼓励和扶持船舶配套企业加快船舶配套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服务网络建设;二是加大对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配套产品的研发项目支持力度。同时,该省将加大对“两高”产品的研发投入,补齐研发设计短板;发展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提升海工项目的总承包能力。(来源:中国船舶新闻网,作者:李琴